今年以來,隨著生產生活秩序在全球率先恢復,前三季度經濟增速由負轉正,2020年3季度實際GDP增長從2季度的3.2%進一步回升至4.9%,環比增速繼續高于潛在增長率,顯示此前“疫情”缺口繼續回補。供需關系逐步改善,市場活力動力增強,就業民生較好保障,國民經濟延續穩定恢復態勢,社會大局保持穩定。全球經濟復蘇動力仍然不足,不確定性仍然很高,對未來我國經濟增長預期也不能有過高預期。下一步,要強大國內市場,提振內需的同時,要充分依托我國在營商環境、產業鏈和基礎設施等方面優勢,吸引外資,用足用透外部資源,支撐雙循環發展新格局。
目前市場普遍預測,2020年全年我國GDP增速有望達到2%—3%,更為樂觀的觀點認為可以達到3%以上。今年全年我國GDP增速如果能夠達到2.5%已屬不易。yh818银河不應該對短期增長前景過于樂觀,并應對潛在風險保持警惕。
一、2021年世界經濟復蘇態勢
根據IMF世界經濟展望2020年10月的最新預測,2020年全球經濟萎縮4.4%,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5.2%。如果這一預測是正確的,那么全球經濟在2021年的確實現了V型復蘇。不過,即使如此,2021年的高增長也無非是由于2020年的基數很低所致,2021年的全球經濟總量也僅僅回到了2019年的水平。從目前來看,2021年全球經濟能否超過5%,依然面臨著如下變數:第一是新冠疫情的演進方向。目前來看,全球的疫情演進并不樂觀。疫情的重心已經由發達國家轉為新興市場。印度的確診人數很可能在年內趕超美國,而拉美的疫情演進極不樂觀。如果有效的疫苗不能大規模的接種使用,那么2021年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可能顯著低于預期;第二是美國大選之后的國際經貿政策是否會發生變化。如果拜登能夠上臺,且調整美國單邊主義貿易政策,那么全球貿易的恢復可能好于預期。如果美國單邊主義貿易政策變本加厲、中美經貿沖突進一步加劇并擴展的話,2021年全球貿易走勢將較為暗淡;第三是中東與東亞的地緣政治沖突是否會加劇。近期中東地區出現了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沖突,其背后依然是大國的角力。如果上述三方面發生不利變化,那么2021年全球經濟復蘇程度可能低于預期,經濟運行軌跡可能由V型轉為U型或者耐克型。
二、2021年宏觀政策環境走勢
2020年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實施了極其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。這些宏觀政策的實施一是為了應對疫情,二是為了提振經濟。從財政政策來看,2020年很多發達國家財政赤字占GDP比率都超過了或者接近10%。從貨幣政策來看,不少發達國家都實施了零利率(負利率)與量化寬松政策。在2021年,預計發達國家財政政策的擴張程度將會顯著下降,畢竟大規模疫情已經成為過去。但預計寬松的貨幣政策態勢不會明顯改變,這是因為經濟增速依然低于潛在增速,且通貨膨脹水平處于低位。預計發達國家就業市場將會繼續好轉,尤其是美國勞動力市場。總體來看,通貨膨脹水平仍將處于低位,尤其是剔除了食品與能源價格的核心通貨膨脹率。如果2021年全球經濟增速低于市場預期,那么擴張性宏觀政策的退出將會繼續推遲。
三、2021年我國復蘇進程與政策建議
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運行面臨的挑戰,一是中低收入群體受疫情沖擊較大,導致迄今為止消費增速復蘇不盡如人意;二是內外需低迷與產能高企導致制造業投資復蘇乏力;三是以服務業中小企業為代表的企業受疫情影響很大;四是疫情后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比率可能上升較快。2021年,中國經濟的增長格局可能延續2020年的軌跡,但出口增速可能受到外需持續疲弱的影響。在2021年,政府應處理好潛在金融風險,抑制短期資本大規模流入,并對國際經濟環境潛在惡化做好準備。
與此同時,要充分發揮好我國的優勢,盡量用足外部資源。其一,不斷改善的營商環境。去年,世界銀行發布的《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》表示,中國營商環境指數位列全球第31位,較上一年提升15位。特別是,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得到有效控制后,政府高度重視穩外資、穩外貿,提出了多項政策優先支持外資外貿企業復工復產。此外,中國外商投資環境正在進一步向法治化發展,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。其二,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。中國的工業體系完整,產業鏈基礎深厚。根據世界銀行數據,2018年,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已達到4萬億美元,占全球總體的28%。中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將近美國、日本、德國三個國家的總和。相對完整的工業鏈條能夠保證企業從研發設計、生產到銷售上下游整體流程更加便利、高效。其三,優質的要素資源。成熟的基礎設施、強大的運輸配套能力是企業投資選址的基礎考量因素,也是支撐產業發展的關鍵。鐵路運力不足、電力供應緊缺等問題會制約大部分工業產業的發展,依托我國特有的優勢吸引外資,充分發揮我國巨市場優勢。